叶檀:基金骗局横行,监管者却隐身了 |
|
文章来源:南方报业网(广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4 1:57:56 |
一个市场走牛之时,往往是针对某个市场的特设骗局大行其道之时。因为骗局总是假定人性在贪婪时会被鬼迷住心窍。
股市牛了,基金火了,一些像封闭、开放基金,又像民间抬会或非法传销的地下网络基金正在大行其道。
《南方都市报》日前挑破了一个神话:一家名为瑞士共同基金(Swiss Mutual Fund,简称SMF)的境外私募基金 ,自去年6月登陆中國内地后,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大肆寻找客户。据称此地下基金登陆半年國内卷入者已逾17万,各地进入SMF的资金已经达到上亿元。
8000元30个月变40万,月收益率20%以上,15个月一个投资周期,收益率300%,年收益率达到240%。听上去确实像一桩低级骗术。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私募对冲基金——量子基金复合年度收益率也才40%-50%。世界著名四大对冲基金之一、拥有梦幻组合的美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因期权定价公式荣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的默顿(Robert Merton)和舒尔茨(Myron Schols)是LTCM的分析师,世界一流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输给了未来无法预知的小概率事件,他们因为俄罗斯金融风暴接近破产。在辉煌期,LTCM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994年28.5%、1995年42.8%、1996年40.8%、1997年17%。瑞士共同投资基金 到底在什么领域投资保证令人瞠目的年收益率?
不出意外,记者经过调查,查出了“瑞士共同基金”未获得我國民政部或者中國人民银行的备案登记;注册资料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在國外声名狼藉、遭到封杀等種種疑点。该基金以介绍下线客户叠加收益的“传销”型运作方式,國人并不陌生,这也解释了其收益的由来,简言之,这不过是一種金融领域的非法传销骗局。
这样的骗局愈演愈烈,央视1月30日《焦点访谈》曝光了几起通过网络非法投资基金以高额回报率损害投资者的典型案件——在市场亟须监管者的时候,监管者隐身了。
这些金融骗局能打着私募基金招牌大行其道,主要在于我國对市场存身六七年的私募基金从来未能验明正身。法律含糊不清,管理层态度游移。迄今为止,《证券法》、《信托法》都没对私募基金的含义、资金来源、组织方式、运作模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新修订的《证券法》制订的“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的方式”,被市场理解为对私募发行证券网开一面,也是为私募基金的合法化预留的一步,但这一解释仍然是不明确的。
由于法律不健全与制度上的限制,许多私募基金借道集合理财、委托理财、信托等方式曲折地表现出来,证券公司获准发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司将获开展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资格,其实质都在推动私募基金合法化。但法律不明确的市场意义是,在股市整顿时可能首先上祭台,而在强调市场发展时又屡屡被提及。早在2005年8月25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吴晓灵新闻,吴晓灵说吧)就建议出台法规,规范和发展私募基金,建议由各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制订《金融机构从事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理财产品的游戏规则。也有证据表明,中國证监会正在进行如何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视野的研究。2006年10月,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报告就我國私募基金的政府监管和发展提出了八项具体建议,指出应明确私募基金合法地位。可惜,雷声大雨点小,传闻与表态之后依然是私募基金灰色生存的现实。
不管如何灰色,私募基金的壮大已经成为事实。2005年12月29日,國内首份《中國地下金融调查》(下称《调查》)在中央财经大学发布。《调查》显示,中國目前地下金融的规模高达8000亿元,其中私募基金的规模占到6000亿~7000亿元。更有人认为,市场上滚动的私募基金实际上高达12000亿左右。这说明了市场的需要,也说明建立规范之急迫。
如此之大的数目仍未纳入监管视野,依然以含义模糊的非法集资等为之定罪,其实是在诱导欺骗与犯罪,尤其在市场诚信体制仍未建立的情况下,社会风险成百倍大。
骗局假市场需求之名而行,既对发财心切、尚未成熟的投资者不公,对迟早要合法化的私募基金不公,也是对市场质地的损毁。如果有关方面确实有整顿、发展中國资本市场的良好意愿,及时给私募基金指出一条合乎法律的明道,才是上策。多年隐身之后,管理者该现身了。(南方都市报)
|
|
|
|
上一条资讯: 保险资金大量入市:既要进行松绑 也要念紧箍咒 下一条资讯: 高管股神让浸淫股市十几年老股民自愧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