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清算股市中唱多派与唱空派的市场逻辑 |
|
文章来源:南方报业网(广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9 17:32:48 |
只要政策一声令下,沪深股指就能做出夸张的表情。1月31日沪深股市急挫,创下单日最大跌幅。次日,股市多空双方展开拉锯战,说明在紧缩政策的强烈刺激下,市场人气与钱气仍然未散。
对于严重依赖管理层与投资者心理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夸张行为只能解释为市场不成熟与长期环境不利所造成的"十年怕井绳"心态。
与股指急挫同样紧锣密鼓的,是股市理论家之间的多空博弈,连远在重洋之外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对中國股市发表高见,建议中國政府不要人为干涉。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多空理论在市场不仅反映了对宏观经济与上市公司截然不同的判断,还反映了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态度和对资本市场的不同理念。
中國政府曾经按照自由经济学派克鲁格曼的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末物价强行闯关,结果是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殷鉴不远,中國政府会按照自身逻辑行事。但这一逻辑在市场化深入人心的今天,由于有干预市场之嫌,受到了严重质疑。
激烈的多空争论不应该妨碍我们看到如下事实,即政府对于违规资金的清理是必要的,这项措施可以防止股市泡沫转化为金融系统的泡沫,重演另一次权贵资本的盛宴。而國资委要求國企专心于实业,从长远来看也是为投资者着想,虚拟资产上升的基础大多在实业领域。只有企业效率的提高才是牛市的真正基础。
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再次指出,央企财务投资公司对资本市场的热心已有经年,如南航这样的沉船公司也屡有曝光,而牛市乍起往往伴随着违规融资的大举入市。就在去年,有关部门还在热心宣传融资融券活跃股市的益处,央企的财务投资收益成为许多央企的重大业绩。但一夜之间,风流就被雨打风吹去,曾经搅动资本市场一池春水的重大利好眨眼之间成为混乱之源,让人难以捉摸市场逻辑究竟何在。难道说,最现实的市场逻辑就是没有市场逻辑,以便政策可以随时为我所用?
许多股市理论家与股民对成思危等唱空派的指责,从市场逻辑看未必无理。比如,成思危先生关于中國上市公司70%都达不到國际标准的提法,吴敬琏30万亿热钱驰骋股市、楼市的数据,激起了强烈的反弹。愤怒的股民要求提供这些数据的出处,同时要求披露不达标公司的具体名字。这样的要求当然合理,以一个虚无的数字作为加强具体监管措施的理由显然不充分。虽然从陆陆续续披露的个案东鳞西爪地印证了这些数据的部分真实性,但离全部真实性相差甚远。但唱空派所提出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资本市场不成熟时构筑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防火墙,正是所有成熟资本市场的基础。吊诡之处在于,这样的市场化要求却出之以行政干预的办法,以行政的急转弯提供市场化支撑,"吾未见其可也"。
银监会、证监会的措施于去年年底陆续出台,却于最近在媒体公布,那些先知先觉者早就做好了暂时隐退甚至抄底的准备。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市公司高管已成为炒股高手,而在交易所盯着屏幕痛心疾首者还是那些省下买菜钱入市的散户。
同样奇怪的是,那些唱多派虽然强调行政手段不应干预市场,但提出的论据有一些却是功利的、短期的,比如,刘纪鹏提出化解小非、大非压力,明显具有政策的短期候鸟效应,绝非与市场接轨的表现。中國股市不成熟同时体现在唱空与唱多派身上,双方对短期政策的重视并不证明与成熟股市对接。比如笔者,在具体分析股票时也不会以市场理论为指针。
鲁迪·多恩布什在反思上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曾说,正确政策措施是,"它将使投资者得到保证,在他们面前将有一段实行严格管理和对投资者友好的政策的时期"。一个有明确预期的、严格的、一视同仁的政策才是对投资者友好的政策,也是真正与市场逻辑靠拢的政策。
当然,中國股市仍然未失追牛动力,股改的制度性改进并未烟消云散,那些上市公司也在继续注入优质资产。沪深股指大跌的同一天,也是上市公司2006年度业绩预告的最后一天,在两市已发布的业绩预告中,报喜家数占到了近七成,这为2007年的年报行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银行水浸不止,年息2厘与去年12月2.8%的通胀率,让股市成为资产增值的必然之选。货币过剩的流动性暂时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驱钱入房市,驱钱入股市,同时关门打狗,就能消除货币的流动性与投资者的趋利性了吗?(南方都市报)
|
|
|
|
上一条资讯: 顾铭德:股市处在泡沫初期 调整无碍牛市格局 下一条资讯: 针对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 早晚会来 |